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中,IP跨界聯合無疑也成為品牌抱團營銷的有效方式,不僅能夠降低成本及風險,還能整合多方資源集中發力,跨界營銷上熱搜如今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,IP經濟已經成為品牌價值挖掘的重要方向,就連如今風靡全網的盲盒營銷本質上也是一種IP經濟。

如同所有營銷風口一樣,用戶的熱情已經在慢慢漸退,無論是審美疲勞還是用戶的營銷脫敏,都讓跨界營銷的效果回調。

10月17日故宮推出的“故宮紫檀護膚品”在線上線下多個平臺發售,這套產品是故宮與麗質華堂品牌的產品跨界合作,而在此之前故宮已經多次推出美妝類跨界產品。

盡管如期上了微博熱搜,但該款產品銷售效果卻差強人意,據界面新聞報道,截止至10月21日,麗質華堂旗艦店內銷售的230元“潔面乳”僅8人付款,而890元的睡眠面膜無一人付款。

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,即使是全民級IP也在遭遇帶貨失靈的尷尬,而背后原因很可能是IP遭遇了過度開發,導致品牌價值正在被透支。而另一層面也說明,IP跨界僅僅也只是一種品牌營銷工具,并非萬能藥,如果想要做出影響力營銷事件,根本上需要回歸品牌建設

另外一個現象是,IP跨界營銷所推出的產品似乎存在一定的價格天花板,對于價格低于兩百元的產品,跨界聯名的營銷效果非常好,比如說故宮的神獸雪糕、與名創優品合作的一系列擺件飾品香氛手鏈等產品。而對于偏高價的美妝產品,如299元的氣墊粉底霜則銷售不佳。

這也說明IP跨界產品聚焦于快消品類可能更奏效。時趣認為,快消品市場的用戶消費邏輯與常規消費品、高價值市場的消費邏輯不通,快消品單價低、試錯成本低、無需精打細算,因此用戶決策時間較短,更容易實現沖動消費。

但從行業總體來看,IP營銷效果滑坡的尷尬不僅發生在故宮身上,大白兔、旺旺、RIO等國潮品牌在今年的刷屏程度顯然可以感知到不及去年。但這并不是說IP跨界正在失靈,而是IP營銷在品牌營銷的戰役中的應用已經日常化。


IP跨界營銷的誤區與亂象

1、跨界品類沒有突破

早期跨界營銷的品類主要集中在手機殼、飾品、抱枕等小型周邊上,隨著2018年國潮的興起及口紅效應的加持,IP跨界集中在了潮流服飾及美妝產品上。即使是深入人心的痔瘡藥馬應龍也曾推出跨界口紅,引起一陣刷屏。

但所謂跨界營銷,就是要通過“1+1”的方式形成“大于2”營銷效果,這也意味著品牌需要在營銷中揚長避短,需要選擇貼合自身品牌價值的一面進行展示,因此潮流服飾及美妝產品并不適用于每一個品牌。

2、營銷噱頭化、獵奇化

如果回顧今年的跨界營銷案例可以發現,如今的品牌跨界已經有噱頭化、獵奇化的跡象出現。品牌對跨界營銷的濫用,導致了IP跨界只成為了吸引大眾眼球的手段,能夠引起不少的社交化討論,但對品牌美譽度未必有益,用戶對品牌的好感度可能會降低。

品牌價值可以拆分為三個維度:知名度、美譽度、忠誠度,好的營銷應該是同時滿足三個維度的品牌目標,而非通過噱頭吸引流量而飲鴆止渴。

3、產品質量把控無力

對于跨界營銷而言,被吐槽最多的就是產品質量問題。跨界推出的產品(如口紅)往往超出了品牌原有的能力圈范圍,因此通常是通過代工廠進行代工制作,這其中的產品質量問題就容易暴露出來。


跨界營銷還能火多久?

無論如何,跨界營銷的有效性已經得到許多案例的驗證,隨著傳統民族文化興起帶來的“國潮效應”,跨界依舊將是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的營銷工具。

但如何做好跨界營銷依舊是品牌需要面對的重要命題,跨界熱度逐漸退潮,只有通過更具創意的營銷方式才能重新激起用戶的興奮點,以泡泡瑪特為代表的盲盒營銷就是IP跨界的新玩法。

從方法論上來看,IP跨界營銷需要遵循三點原則:價值匹配、人群匹配、產品匹配

  • 價值匹配是指,IP跨界雙方的品牌價值觀是沒有矛盾且能找到結合點的,如果無法找到匹配的結合點進行切入,那么跨界營銷只會淪為日常的品牌異業合作;

  • 人群匹配是指跨界雙方的受眾人群需要有匹配性,否則把品牌曝光到非目標人群的范圍內意義并不特別大;
  • 產品匹配是指,跨界產品不要離主營業務過遠,盡量通過主業產品的應用場景、目標人群的生活場景進行延展,這樣能帶來更佳的營銷協同效應。

IP跨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深水區,品牌想要通過跨界進行大規模的刷屏已經越來越難,但從積極的方面來看,IP跨界已經成為品牌營銷的日常工具,而誰能率先做出營銷創新,誰就能獲取下一波IP經濟的營銷紅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