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購談判中的四大陷阱 2019-07-31 08:59?
在采購談判過程中,一些采購員無意中就陷入到了采購談判的陷阱,為了有助于大家 避免踏入采購談判陷阱,本文總結了四個采購談判中最容易陷入的四大陷阱,可供參考!
在采購談價過程中,以下四大陷阱需要注意。
陷阱一、任意砍價
有的采購養成習慣了,一個新物料,面對供應商的首次報價,在不了解情況的條件下,攔腰款價,或固定砍8折等的價格。這種做法不妥。就以固定砍8折的例子來談下。雖然個別的情況下,供應商的報價,恰好可以打8折,但是這種事也不是很多。假設供應商的底價高于8折,那談判是 很費精力的(比如供應商的底價是9折,你給出的最高接受價是8.5折,就會陷入僵局)。
陷阱二、價格砍得越低越好
如果在不同的供應商之間比較,價格越低,有可能同時帶來質量和服務方面的問題。可能這點大家都知道。但是,對于某個確定的供應商,是否價格砍得越低越好呢?未必,商業合作的基礎是雙贏,如果讓供應商虧本,那當然沒有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,不是長遠的目光。談價格主要是對供應商利潤的多少之爭,如果是暴利,當然要降價。利潤太少了,供應商不同意。關鍵是要有合適的價格。什么是合適的價格呢?對采購方來說,主是對比市場價,看供應商的價格是否合理。
陷阱三、成本分析的陷阱
成本分析在大公司較為常用。一些中小企業不顧自身實際條件,也要求物料都搞成本分析。成本分析是個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,要求獲取大量的數據,而且要求采購人員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和專業。對中小企業來說,所有物料都搞成本分析的話,那會是一個天文數字般的工作量,很不現實。
陷阱四、設立降價指標的陷阱
絕大多數企業,每年都下達一定的降價指標來考核采購部,或者采購部領導會下達一定的降價指標來考核采購工程師(或有談價任務的采購員)。達標了,有獎勵,沒達標,沒獎勵,甚至有處罰。我認為這是很僵化有危害的做法。
也就是說,選擇更合適的采購人員(同時公司設立更好的監督機制),比單純的降價指標,更有效率,更有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。選優秀的采購人員,選優秀的供應商,比可以玩弄數據的降價指標實在多了。當然,公司如果上升到供應鏈的高度去考核成本,優秀的采購員和供應商在成本方面還是有所作為的,關鍵是要實現雙贏。